本文为“2019奥园“筑”梦 「益起行」守护+1”活动系列采访第四篇。主人公赵秉熙今年82岁,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的教授,也是一个入党35年的老党员。【进入公益行专题】
“我能有今天的成绩,要感谢党和国家。”回忆起自己的一生,82岁的赵秉熙显得十分平静。
1937年出生的赵秉熙是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核技术科学家,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的教授,也是一位入党35年的老党员,曾险些为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牺牲。为了将科技转换为社会生产力,他亲临一线当工人,为社会建设研发技术却不求回报。如今回顾起一生的工作,他既感到光荣,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建设者。
这一生的工作中,令赵秉熙感到最光荣的,是参与了国家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的工作。1962年,刚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的他,被秘密派遣到西部从事一项“重要的工作”。只一个电话告诉家人说要出差,赵秉熙便开始投入西部艰苦的试验工作。
1964年10月16日,我国首颗爆炸成功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,掌握了技术,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。赵秉熙为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。“那时候的想法真的很单纯,我只有一个信念:国家需要的,就是我需要做的,哪怕付出生命我也会去做,因为能为国家贡献自己,是最光荣的事。”赵秉熙说道。
赵秉熙回忆,当时防护设施差,所有参加的官兵都经历过险情。最大的考验,是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,戴着半米多长的防毒面具和呼吸装备,在45度高温的戈壁滩沙漠上,连续行走数小时,为爆炸试验做准备。每次脱下防护服,都能拧出许多汗水。在那里,水比汽油还贵,每人只能想方设法地去节省,洗衣服都是在盐湖中,所以衣服晾干后一甩,能甩出许多盐巴。
1965年5月参加第二颗热核武器试验后,赵秉熙在返回北京的途中因白细胞过低发起了41度高烧。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,赵秉熙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数月休养,终于度过生命难关,康复后家人方知他身上发生的一切。赵秉熙说,“虽然家人不知道我具体从事的工作,但是他们知道,无论我做什么,肯定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,因此虽然很长时间不能相见,他们依旧支持我,为我感到骄傲。”1965年,赵秉熙因在国防建设中的英勇表现,荣立三等军功。并在1986年集体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。
从1978年3月至1997年9月,赵秉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,先后担任讲师、副教授、化学系副主任、博士生导师,一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。在校期间,赵秉熙负责8门课程的讲授,承担了国家重大课程的研究,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三名硕士生、二名博士生和数百位核科学本科生。勤奋工作的他,热爱中国,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作贡献,并在1984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。
1995年因广东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“高能直线电子加速器研制与应用”,赵秉熙受学校派遣到广东珠海五环高科技公司任副总经理。1999年为发展广东省核技术事业,作为核专家被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集团公司聘为总工程师,建立了当时广东省最大的“钴60-辐射中心”,用高能辐射创新研发用于沙漠造林和儿童纸尿裤的高分子吸水材料,该材料获得了两项专利发明权。据介绍,高分子吸水材料对社会的贡献巨大,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沙漠中种植植被的成活率,也为广泛应用在洪涝灾害的抢险中。因为在广东省中山市推广应用核科技的成绩,2012年赵秉熙被评为中山市优秀员。
如今,赵秉熙虽已退休,依然时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们联系,师生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。“他们现在都比我厉害了,但是见到我还是很尊敬。”赵秉熙说道。学生们知道,如果没有老师当年的教导,就没有他们今天的成就。人一生是有限的,赵秉熙却通过教书育人,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,为国家培养新一批人才,从而让自己为国家的贡献得到新的延续。
退休后,赵秉熙老人与老伴一起过得十分规律。他每天7点起床后,就为家人操持一日三餐。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,前不久体检时,医生看了他体检报告各项指标,还以为是拿错了年轻人的报告。“我只有一个秘诀,那就是多走路。”赵秉熙说,他每天都会在小区走路锻炼身体,每天至少两到三次,每次就绕着小区走七圈。
一问起儿女,赵秉熙老人说,“哎呀,我的儿子女儿都很好啊。都很孝顺。”说到这里,他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。“儿子对我们夫妇二人都很孝顺。在他妈妈面前,再大的事他也不发脾气,对他妈妈从来不说一个“不”字。”赵秉熙老人说到,“至于女儿,就是小棉袄啊,现在我都不敢在她面前说自己缺什么了。”
赵秉熙老人现在还有一个小孙子,是他的“开心果”。“我从他出生开始带他,带了他6年,他跟我可亲了。现在每次回来,一开门,他就“噔噔噔”地跑过来,一边大喊着爷爷,一边扑到我的怀里。”在爷爷的陪伴与教导下,孙子聪明懂事,现在每到周末就会来爷爷家玩,在小区里滑滑梯、骑自行车。“他现在大啦,我不用像在他小时候那样跟着他到处跑。我就坐在凳子上,跟他商量好了,他骑完一圈就回到原地找我。”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,爷爷看到自己的希望在不断延续。
他是中国伟大的老一辈建设者,是为国家强大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重要贡献的老英雄,更是儿女的亲人。如今已经年老的他们,依旧发挥着余热,教育着下一代。让我们在对他们的陪伴和关爱中,牢记他们的功绩与奋斗精神,激励我们不断前行。
本文为“2019奥园“筑”梦 「益起行」守护+1”活动系列采访第四篇。主人公赵秉熙今年82岁,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的教授,也是一个入党35年的老党员。【进入公益行专题】
“我能有今天的成绩,要感谢党和国家。”回忆起自己的一生,82岁的赵秉熙显得十分平静。
1937年出生的赵秉熙是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核技术科学家,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的教授,也是一位入党35年的老党员,曾险些为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牺牲。为了将科技转换为社会生产力,他亲临一线当工人,为社会建设研发技术却不求回报。如今回顾起一生的工作,他既感到光荣,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建设者。
这一生的工作中,令赵秉熙感到最光荣的,是参与了国家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的工作。1962年,刚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的他,被秘密派遣到西部从事一项“重要的工作”。只一个电话告诉家人说要出差,赵秉熙便开始投入西部艰苦的试验工作。
1964年10月16日,我国首颗爆炸成功,这意味着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,掌握了技术,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。赵秉熙为自己可成为其中一员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。“那时候的想法真的很单纯,我只有一个信念:国家需要的,就是我需要做的,哪怕付出生命我也会去做,因为能为国家贡献自己,是最光荣的事。”赵秉熙说道。
赵秉熙回忆,当时防护设施差,所有参加的官兵都经历过险情。最大的考验,是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,戴着半米多长的防毒面具和呼吸装备,在45度高温的戈壁滩沙漠上,连续行走数小时,为爆炸试验做准备。每次脱下防护服,都能拧出许多汗水。在那里,水比汽油还贵,每人只能想方设法地去节省,洗衣服都是在盐湖中,所以衣服晾干后一甩,能甩出许多盐巴。
1965年5月参加第二颗热核武器试验后,赵秉熙在返回北京的途中因白细胞过低发起了41度高烧。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,赵秉熙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数月休养,终于度过生命难关,康复后家人方知他身上发生的一切。赵秉熙说,“虽然家人不知道我具体从事的工作,但是他们了解,无论我做什么,肯定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,因此虽然很长时间不能相见,他们依旧支持我,为我感到骄傲。”1965年,赵秉熙因在国防建设中的英勇表现,荣立三等军功。并在1986年集体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。
从1978年3月至1997年9月,赵秉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,先后担任讲师、副教授、化学系副主任、博士生导师,一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。在校期间,赵秉熙负责8门课程的讲授,承担了国家重大课程的研究,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三名硕士生、二名博士生和数百位核科学本科生。勤奋工作的他,热爱中国,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作贡献,并在1984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。
1995年因广东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“高能直线电子加速器研制与应用”,赵秉熙受学校派遣到广东珠海五环高科技公司任副总经理。1999年为发展广东省核技术事业,作为核专家被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集团公司聘为总工程师,建立了当时广东省最大的“钴60-辐射中心”,用高能辐射创新研发用于沙漠造林和儿童纸尿裤的高分子吸水材料,该材料获得了两项专利发明权。据介绍,高分子吸水材料对社会的贡献巨大,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沙漠中种植植被的成活率,也为大范围的应用在洪涝灾害的抢险中。因为在广东省中山市推广应用核科技的成绩,2012年赵秉熙被评为中山市优秀员。
如今,赵秉熙虽已退休,依然时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们联系,师生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。“他们现在都比我厉害了,但是见到我还是很尊敬。”赵秉熙说道。学生们知道,假如没有老师当年的教导,就没有他们今天的成就。人一生是有限的,赵秉熙却通过教书育人,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,为国家培养新一批人才,从而让自己为国家的贡献得到新的延续。
退休后,赵秉熙老人与老伴一起过得十分规律。他每天7点起床后,就为家人操持一日三餐。老人的精神情况很好,前不久体检时,医生看了他体检报告各项指标,还以为是拿错了年轻人的报告。“我只有一个秘诀,那就是多走路。”赵秉熙说,他天天都会在小区走路健身,每天至少两到三次,每次就绕着小区走七圈。
一问起儿女,赵秉熙老人说,“哎呀,我的儿子女儿都很好啊。都很孝顺。”说到这里,他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。“儿子对我们夫妇二人都很孝顺。在他妈妈面前,再大的事他也不发脾气,对他妈妈从来不说一个“不”字。”赵秉熙老人说到,“至于女儿,就是小棉袄啊,现在我都不敢在她面前说自己缺什么了。”
赵秉熙老人现在还有一个小孙子,是他的“开心果”。“我从他出生开始带他,带了他6年,他跟我可亲了。现在每次回来,一开门,他就“噔噔噔”地跑过来,一边大喊着爷爷,一边扑到我的怀里。”在爷爷的陪伴与教导下,孙子聪明懂事,现在每到周末就会来爷爷家玩,在小区里滑滑梯、骑自行车。“他现在大啦,我不用像在他小时候那样跟着他到处跑。我就坐在凳子上,跟他商量好了,他骑完一圈就回到原地找我。”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,爷爷看到自己的希望在不断延续。
他是中国伟大的老一辈建设者,是为国家强大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作出重要贡献的老英雄,更是儿女的亲人。如今已经年老的他们,依旧发挥着余热,教育着下一代。让我们在对他们的陪伴和关爱中,牢记他们的功绩与奋斗精神,激励我们不断前行。